小血尘 发表于 2011-9-19 15:23:32

北大新生上吊自杀折射了啥?

15日下午,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名刚刚入学3个星期的大一新生在宿舍中上吊,截至昨天上午记者发稿时,该男生仍处于最危险的抢救期。目前海淀警方正在就此事进行调查。有学生告诉记者,该学生来自山西,是“校长实名推荐生”,入学后学习遇到了困难,“听说事发前仍在解数学分析的题目。”(新京报)








不知道这名北大学生是否幸运,在死神来临的最关键时刻被救下,经过医生全力抢救已经恢复了心跳,但生命仍未脱离危险期,死神就在身边纠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父母、亲人、朋友都在为他悬着一颗心,尤其他们的父母,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毫无疑问,如果医生不能挽回他的生命,他毁灭的是一个家庭,悲伤与绝望将折磨养育他尽二十年的父母,难以自拔。

一个刚刚入学北大的“高才生”,正值春风得意之际,却选择了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和疑惑。这种惋惜让笔者产生了痛恨,痛其软弱,恨其不争。至于他选择死亡的原因,据媒体爆料为因做不出数学难题。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或者为一个导火索。他本身的心理存在严重的问题才是他自寻短剑的根本原因,这些可以从媒体爆料的材料中可以看得出来。

中秋那天,他给父母打过电话后情绪低落,然后竟然当着舍友的面哭了好长时间。这对于一般学生已经相当出格了,毕竟是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为此,他的父母还专门来开导他,这样的父母也算有先察之明了。可是,他于两天之后还是选择了自杀。更为明显的是,他曾经和舍友讨论过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样的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他的上吊自杀有一定的必然性。

我们很难去体会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已经超出心理健康者的认知领域。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他的心理特别脆弱,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这再一次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入我们的视线。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大学新生入学三周却选择了结束生命折射的第一大问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滑坡而一直受到关注。一些大学纷纷设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咨询与普查”这样的机构,有些条件优越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定期开展心理素质相关的知识讲座,心理开导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一直存在着而且有严重的趋势,这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区别很大,这种转变需要入学半年乃至一年、两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心理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调整快,能较快的投入大学中的生活、学习当中。相反,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摆脱高中时期的阴影,一直融入不到大学生活中去。而极少者更是对大学生活产生厌烦和逃避,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笔者认为,正是在这种转型时期,这位北大自杀生因为对大学数学题目难,不能像高中时期那样顺利的解析的转变感到不适应,从而心情沮丧,导致产生自杀的念头。

他在全国数学竞赛中拿过奖,可见其学习功底深厚,在高中时期定是拔尖学生,被家长、教师宠着,自然很自信,甚至自负。在这种事事如意的背景下,往往培养的是不堪一击的弱苗,对打击、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当低下,乃至为一些很小的不如意的事情耿耿于怀,甚至轻生。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承受能力不断降低,而压力却不随人的意志变化,在不断上升。这具有很深的社会背景,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娇惯现象严重,一出生就当了家里的小皇帝,可是,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竞争大,家里的“小皇帝”在熔炉里却变成了“小废物”。即使在“温室大棚”里,生长茁壮,也不能经受暴风雨的冲击,不如经常被暴风雨吹打的“野草”。

在这名北大学生上吊自杀的事件中,更加折射了“90”后一代“本位主义”的思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大多独生子女,享受父母亲戚的疼爱,成为万千关注的一身。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娇娃,任性妄为,不懂得体谅他人,处处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不懂得父母的辛劳,内心深处认为接受父母等的关心理所当然。否则,他就不会轻易选择上吊自杀。

如果能替父母的考虑,他的离去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无法弥补伤害,也许他就不会去死了。如果心里有别人,他就应该明白他活着是负有责任的,并不是自己可以随便的选择自己的生与死。古人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我们不可能按照古人的要求来要求现代人,这样不现实,但是,我们总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父母的牵挂,是父母的全部。

我们祝福他脱离险境,早日康复,为自己的将来,更为父母的付出,为父母的以后!人活着,有时候是累,但选择死,永远不是解决办法,看开点,一切都会过去,何况,我们并不是一个人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新生上吊自杀折射了啥?